2021年6月,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即将到来之际,必赢nn699net党委书记韦安光走访看望一位年逾百岁、有着75年党龄、享受自治区政府副主席级医疗待遇的离休干部,为其送去党中央颁发的“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此前,这位老人先后获得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3枚纪念章。
这位老人,就是1944年9月在抗战烽火中参加革命,1945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原河池师专(必赢nn699net前身)副校长林立。
勤劳好学 仗义耿直
林立,原名林周雄,1920年12月出生于广西柳城县社冲乡仓贝村一个贫苦的壮族农民家庭。林立两岁时,母亲因病去世,长到14岁时,他的父亲周林景才续弦。由于家里田地少,缺乏生产资料,耕牛还是租用地主的,父亲农活之余打零工,秋收后割草砍柴卖,以贴补家用,仍然收不抵支,年年欠债,春荒时往往缺粮两三个月。
俗话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林立12岁时便学会犁田、耙地、插秧、割草等农活,15岁时就成为家里的主要劳动力。此时,村里办有私塾,他白天干农活,晚上入私塾夜校读书,学习的兴趣日趋浓厚,以至于白天去劳动时都带上一本书,趁大人休息吸烟间隙翻阅,晚上随先生学到夜深人静时方回家睡觉。如此,持续读了3年多。
林立18岁时,面临被征兵,按相关规定如果属在校学生可以缓征。他的大伯父家境较好,但没有小孩,对林立视同己出,闻讯即与他父亲商量,出钱资助林立到乡中心校读高小。
1941年春,林立考入设在凤山镇的柳城县立国民中学(简称柳城国中)六班学习。其导师(即班主任)兼语文课教师杨启新(又名杨东城,江西丰城县人)是中共地下党员,生活严谨,教学有方,对好学上进的学生精心培养,常将进步书刊介绍给他们阅读,经常教学生们唱抗日救亡歌曲,激发大家的爱国热情。
杨启新年长林立两岁,特别喜欢家境贫困、富有正义感的林立,相互间建立了深厚友谊。有一次,林立继母赶牛车拉柴去街上卖,不幸被牛车压断了手,杨启新获悉后立即去医院买药寄到林立家中。杨启新还多次利用节假日,到林立的家乡访贫问苦,开展农村社会调查,引导贫苦民众思考穷人之所以贫困的社会根源,唤起群众反压迫、反剥削,不畏强权、敢于斗争的意识。后来,林立因家庭实在困难要休学,杨启新与他亲切谈心,鼓励他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要被困难所吓倒,要坚强地生存下去,不断追求进步。
1941年,为了掌控国民流动,推行兵役,有效补充兵源,广西省政府根据《国民兵身份证暂行条例》,在全省推行“国民兵身份证”制度,规定凡年满18岁至45岁的役龄男子均须办理证件,每份收工本费3角。柳城县社冲乡乡长韦国钊、仓贝村村长韦其贤平时作恶多端,此时借办理“国民兵身份证”之机,每办理一份证件多收7角,群众恨之入骨。林立听到反映后,在同班同学龙家盛和杨启新老师支持下,愤然上书县民团司令部和县政府,控告韦国钊、韦其贤一伙敲诈勒索民众的罪行,结果韦国钊、韦其贤被免职查办,全额退回多收费用,这次斗争取得了初步胜利。
通过此事,坚定了林立与腐败、反动势力作斗争的信心,也让柳城国中师生和全县民众对他刮目相看。
投身抗战 光荣入党
林立在柳城国中断断续续学习两个学期后,先后回乡务农、在村校任教、到柳州真报社担任校对员,直到1944年初再回到柳城国中附属简师科学习。
1944年秋,日军第二次入侵广西,中共党员、柳州日报社社长罗培元未雨绸缪,安排在柳城国中担任体育教师的余炳享(余明)负责联系发动进步学生,筹建《柳州日报》柳城分销处。柳州沦陷前夕,柳州日报社迁往罗城县龙岸。次年1月,柳州日报社在柳城县古砦成立柳城分社,不久由于日军侵袭,柳城分社迁到龙头蒙村办公。在余炳享的积极引导和推荐下,林立与谢庭滋、罗汝群等同学先后参加柳城分销处和柳城分社工作。
1945年2月,中共柳州日报社特委(后改为特支)在罗城县龙岸成立,下设龙岸总社、警卫队、黄金分销处、柳城分社、融县分社5个党支部。报社特支委员何家英担任柳城分社负责人和党支部书记。3月,经余炳享介绍,林立在柳城分社所在地龙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候补期半年后转为中共正式党员),从此他将自己的一切交给党的事业。
柳城分社下设三塘、太平、大埔3个办事处,分别建立党小组。分社党员除何家英、余炳享外,还有岑友鲲、侯信、梁一帆、林立、谢庭滋、罗汝群、谢光泽、邓程章、于钿等,林立担任三塘办事处主任和党小组组长。他和同事们通过出版油印的《柳州日报》(柳城版),及时向人民群众传播世界反法西斯战况,传达中共的抗日主张和八路军、新四军在敌后坚持抗战取得胜利的消息,增强民众抗战必胜的信念;组织读书会、青年联谊会,举办时事座谈会,吸收进步青年参加;利用社会关系做好统战工作,团结一切力量共同抗日。据柳城县史志办公室提供的史料,林立组织家乡自卫队,先后参加象鼻冲伏击战、仓贝伏击战,对侵扰当地的日军进行袭击。
柳州日报社警卫队(对外称桂北行署直属警卫队)是以报社内的共产党员和进步职工为主,吸收部分当地青年参加而组织起来的队伍,系中共柳州日报社特支领导下的一支抗日武装力量。1945年3月,警卫队从罗城龙岸开往柳城县,分别活动于古砦、龙头、大埔、太平、沙埔等地,林立参加警卫队的活动。警卫队内不分官兵,每人每月全部生活待遇是45斤刚脱壳的糙米,除口粮外,仅能买到一些油盐;没有菜吃,就到河边竹林和山上去挖竹笋、摘野菜,或到田里去捡田螺做菜;没有牙刷、面巾、浴巾,就找一块白布作一物三用,大家把这叫做“三位一体”;没有鞋穿,就自己编竹壳草鞋来穿。尽管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但这支队伍却生气勃勃,无论走到哪里,哪里就响起激昂的抗日歌声。警卫队主动抗击对驻地附近村民袭扰的日军,保护群众生命财产,并在洛崖、龙头、沙埔等地配合柳城抗日军民对日军作战。
溪滨培训 明确策略
1945年6月底,日军撤出柳州后,柳州日报社工作人员分批回到柳州,中共桂北临时工委决定停止党组织活动,所领导的抗日武装队伍分散隐蔽。8月,林立出任柳城县社冲乡中心校校长,同年底,由党组织安排到广西日报社柳州分社(由柳州日报社改编)工作。
抗战胜利后,柳城县政府对无家可归、生活艰难的难民熟视无睹,不但不救济灾民,反而以“乐捐”为名,勒索社冲乡民众捐款400万元。1946年春,林立为家乡民众发声,在《广西日报》(柳州版)发表《我的控诉》一文。文章发表后,国民党柳城县县长张德乾恼羞成怒,在社冲乡召开的乡民大会上攻击林立是“捣乱分子”。最后迫于舆论压力,柳城县政府的“乐捐”骗局不了了之。
1946年秋,因国民党广西当局对报社进行改组,林立被清理出来,随后到柳州龙城中学做雇员,一年后与侯信、谢庭滋前往贺县桂岭中心校任教。1947年底至1948年夏,受党组织指派,林立在柳城、忻城、柳江等县农村串联发动群众,准备武装斗争。
1948年3月,中共桂柳区工委决定,将柳南党组织与象县(今象州县)党组织合并,建立中共象县区领导机关(1949年4月改为中共象修雒区领导机关,同年9月成立中共象县工委),辖区包括象县、柳江、武宣、修仁等地区,陈钜为负责人。8月下旬,经中共象县区领导机关安排,韦章平、林立赴融县永乐乡溪滨寨参加中共桂柳区工委举办的武装斗争干部研究班。
参加研究班学习的有桂北、柳北、都宜忻、象县党组织和桂柳区工委负责人、骨干分子15人,其中路璠、莫矜、谢之雄、莫江白、阳雄飞、傅一屏等后来分别成为中共广西省农委领导下多支游击队的领导人。研究班历时20余天,在桂柳区工委委员路璠主持下,系统学习毛泽东、朱德军事著作和中共香港分局关于武装斗争的指示,总结横县会议以来广西各地武装斗争的经验教训,提出今后开展武装斗争必须遵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规律,依靠群众,组织短小精悍的武工队,采取灵活机动的游击战术,有效打击敌人;以山地为依托,积极创造条件,建立游击根据地;做好统战工作,壮大自己,瓦解和削弱敌人。
研究班结束后,根据上述原则,中共象县区领导机关分析了象县区的实际情况,决定背靠大瑶山,在象县建立武工队,并积极向修仁(今属荔浦县)、榴江(今属鹿寨县)、雒容(今属鹿寨县)等地发展,确定由陈钜、韦章平、林立等负责武工小组的扩编工作。
游击骨干 英勇善战
1948年12月中旬,象县武工队在桐木乡小古院村(今属金秀瑶族自治县桐木镇)正式成立,韦章平、林立分别担任队长、副队长,陈钜兼任指导员,共有14名队员。其中,来自大瑶山龙华村的瑶族青年侯守才,善于打猎,有一手好枪法,主动向林立提出打“老同”(即结拜兄弟),林立爽快答应。此后,他们并肩作战,患难与共。解放初期,侯守才指挥民兵、群众与围攻龙华村的土匪激战,迫使匪徒仓皇逃窜。《来宾人物志(第一辑)》记载:“1951年,剿匪胜利后,侯守才在北京参观期间,受到中央领导同志接见,并获奖新式步枪一支。1952年,大瑶山瑶族自治区成立,侯守才当选为长垌区区长。”
武工队既是党领导下的武装队伍,又是一支宣传群众、发动群众、组织群众的工作队。1949年2月11日,象县武工队在中兴乡上坪村领导群众进行反“三征”斗争,驳斥国民党村长,轰走催粮人员。随后,林立、黎升平两次带队深入大瑶山,走村串寨,宣传共产党领导穷人翻身求解放等革命道理,发动瑶族群众支持和参加革命。6月,东北乡(今金秀瑶族自治县长垌乡)成立武装民兵中队,下设5个分队,共有武装民兵200余人,侯守才任中队长。
1949年春,象县武工队扩展为林队(基干队)、毛队、蒙队,7月发展到6支武工队150余人(其中林队是武工队的骨干力量),9月扩编为桂中人民解放总队第八大队,11月改编为桂中支队第八团,林立先后担任林队队长、第八大队一中队队长、第八团一营营长,在艰苦的游击斗争中不惧艰险,冲锋在前,出色完成党组织交给的任务。
其间,为提高武工队干部理论水平和业务技能,中共象修雒区领导机关派出林立和张斌(毛队指导员)、黎升平赴贵县白花山,参加中共桂中地工委举办的干部训练班学习。
中平乡江西村系象县武工队活动据点,该村覃显家是中共象修雒区领导机关负责人陈钜住处。8月14日,国民党象县自卫总队副总队长韦肇雄、中平乡乡长覃体全带着两名警卫,以请人“看风水”为名,到江西村刺探武工队情况。陈钜、韦章平、林立商定趁此机会将其包围伏击。林立率尖刀队在覃昭麟家客厅击毙持枪反抗的覃体全,将韦肇雄等3人围困在大屋楼上。后来由于敌人援军进村,面对敌强我弱情况,武工队兵分三路迅速转移。
9月6日,中共桂中地工委副书记兼象县工委书记韦纯束、桂中人民解放总队第八大队大队长韦章平指挥第八大队和民兵1000余人,进行百丈反“围剿”战斗。当晚,林立率部进入屯鸾村后,一鼓作气夺取新寨村粮库,获粮食10万余斤。次日,他们冲破敌人的火力封锁进入中宫村,攻占敌人设在大满村的机枪阵地。此役历时19天,毙敌10人,伤敌数十人,牵制敌保安部队及象县民团2400余人,获得中共桂中地工委书记、桂中人民解放总队司令员廖联原称赞。
11月上旬,为迎接南下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八大队奉命在小古院村组建桂中支队挺进队,林立、李文达分别担任队长、教导员,队员70余人。经过10余天培训后,林立等率队于15日晚出发,次日抵达修仁县的四排、十锦一带,与当地游击队一道发动群众,做好迎接解放军的准备工作。27日,挺进队向修仁县城进发,行至头排圩旁的三岔路口时,与南下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十五军一三三师三九八团一营会师。会师后,解放军继续南下追击敌人,挺进队当天下午进驻修仁县城,维持秩序,发动群众支前。29日,挺进队应荔浦县军管会要求,开赴荔浦协助军管会工作。12月23日,挺进队返回已解放的象县县城,归回原建制。
临危不惧 鏖战中平
1949年12月25日,中共象县县委、县人民政府正式成立,全县设立城厢、石龙、寺村、中平、大乐5个区。
1950年1月9日凌晨,潜伏在大瑶山的国民党交警大队等残部与象县王岖、高义等股匪1000余人,以中平街为中心发动暴乱,轮番攻打中平区人民政府。形势危急之际,林立率桂中支队第八团一营30余人牵制敌方火力,掩护副县长兼区委书记崔耀华、区长覃显及区政府工作人员撤离后,被匪徒围困在区政府里。林立指挥战士们凭借炮楼、围墙,打退敌人一次又一次冲锋。其间,林立亲自为受伤的战士罗伟包扎伤口,鼓励大家不怕牺牲,沉着应战。入夜后枪声停止,区政府外面万籁俱寂,林立果断抓住时机,组织队伍迅速突围。
随后,县委决定集中全县人民武装力量,统一指挥,统一行动,以对付土匪的疯狂进攻。全县人民武装人员编成两个战斗队:第一队以南下干部为主,加上部分地方干部,县长张兆凯、县委书记祖振兴分别担任队长、指导员;第二队由桂中支队第八团人员组成,林立和寺村区区长韦纯宽分别担任队长、指导员。第一队到中团村布防,第二队驻守寺村区政府,成掎角之势,以利互相支援。
正当土匪无比猖狂之际,途经象县北上整训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十九军一一六师三四七团应县委请求,支援象县平息中平匪乱。12日清晨,三四七团对盘踞在中平街的匪徒进行围歼,林立率部协同作战。经过4小时激烈战斗,击毙匪徒170余人(一说300余人),俘敌少将视察官兼粤桂纵队政治部主任郭宏炳以下404人,缴获大批枪支弹药。在战斗中,解放军指战员牺牲33人;象县民兵及群众牺牲6人。这场战斗,打掉国民党残余势力的嚣张气焰,稳定象县局势,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1950年3月,象县人民政府在中平街西侧建立中平烈士陵园,以纪念在这次剿匪战斗中英勇牺牲的革命烈士。纪念碑高12米,碑东面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十五军一三五师四〇团团长冰野题词:“为大众牺牲不死精神光国史,求同胞幸福长存浩气壮山河。”
情深义重 晚霞增辉
1950年4月以后,林立先后担任象县粮食科科长、民兵支队副支队长、二区(石龙)区委书记,柳城县副县长、县长,柳州专区民贸局副局长,广西省合作干校副校长,来宾县石牙乡党委书记、石陵煤矿矿长、来宾镇党委书记,龙头锰矿矿长,河池地区财校副校长,雅脉钢铁厂厂长,河池师专副校长等职务。无论在哪个岗位上,他都一如既往、任劳任怨地为党和人民做好每一份工作。
翻阅林立的人事档案,积极肯干、艰苦朴素、纪律性强——这是组织上对他的中肯评价。上世纪四十年代,受中共地下党的教育引导,正在柳城国中读书的林立义无反顾地投身抗日救亡活动,并在抗战硝烟中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共党员,自此无论何时何地、坦途逆境,他对党的事业始终忠心耿耿,矢志不渝。1947年秋,他和侯信、谢庭滋在贺县桂岭中心校工作期间,一度与上级党组织失去联系,内心非常着急,商定共同拿出当月工资作路费,由侯信前往香港寻找党组织。1984年6月,在柳州召开的抗战时期《柳州日报》党史座谈会上,林立深情地说,在党的领导下,我们勤勤恳恳工作,不管在任何情况之下,不动摇,不退却。
林立为人朴实,情感真挚,他与在柳城国中读书时的老师、革命引路人杨启新及其家人的情谊维系了半个多世纪,令人感佩不已。1943年初冬时节,林立从家乡半步行半坐车250余公里赶到桂林,探望准备转移到云南的杨启新,在临别依依不舍之际,杨启新将身上的棉大衣赠送给林立。解放初期,林立与在云南工作的老师恢复通信,在回顾温馨往事的同时,互相勉励,共同致力于建设好新中国。1952年12月,时任中共普洱地委秘书长杨启新病逝,此后,林立对老师的遗属关怀有加,时常写信慰问,并给予经济上接济。1971年夏,杨启新的女儿杨晓东从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千里迢迢来到位于广西环江县的雅脉钢铁厂探望林立。林立安排她参加车间劳动锻炼,带着她回到柳城老家及柳城国中旧址,走访其父亲当年的活动足迹,返程时,林立与杨晓东在柳州合影,并题诗留念。1976年、1987年,林立两次远赴云南普洱,瞻仰杨启新陵墓,追寻老师在云南参加解放战争的事迹。1999年12月,在柳城国中同学覃志江、周兆熊协助下,林立饱含深情地编撰《无尽的思念——纪念杨启新(东城)同志逝世四十七周年》一书,以表达对恩师的永远怀念之情。
1984年5月,林立在河池师专副校长岗位上离休后,依然坚持为学校、社会做力所能及的工作:关注国际国内形势,心系学校发展,为学校新班子建言献策;数十年义务为学校栽花种树,助力校园绿化、美化;重回曾经战斗过的地方,看望慰问游击区父老乡亲,编写《在艰苦的岁月里》《回眸烽烟岁月》等回忆史料,对青少年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2015年9月3日,在必赢nn699net组织收看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直播后,这位抗日老战士殷切希望师生们铭记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努力开创更美好的未来。他还参加老年大学学习,绘画怡情,使其晚年生活充实而愉悦。他多次荣获“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1988年2月,出席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召开的全区先进党支部和优秀共产党员事迹经验交流会,1991年12月,被评为“全区高等学校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
“人已离休志不离,识途老马自扬蹄。宏图四化施余热,乐为新星作架梯。”林立以一首《离休抒怀》表达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暮年情怀,这也是他晚年生活的真实写照。
作者简介
吴锡刚,男,仫佬族,1964年3月生,广西罗城人,1984年7月毕业于中央民族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1985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河池市技工学校校长、市科协副主席、市档案局党组书记、市档案局(馆)长等职务,现任河池市档案馆一级调研员。